我的外部記憶區

2008年1月3日星期四

硬膠道路收費

真係唔明政府諗乜?顧問結論可以同現實相反…



來自每日一膠 - 荒謬的香港

可持續發展基金,用左一大堆錢倒落海,得出塞車的結論,竟然係電子道路收費?

唔該你班大帝,下午三、四點鐘去灣仔告士打道開一轉,去感受下一個「非上、下班時間」,為何五分鐘車程,要最少行廿分鐘。

一個好簡單的常識題:下午三、四時呢個鐘數,冇得賴係太多私家車啦掛?就算有私家車,呢個鐘數唔使返工,卻開住架車四圍走的,係咩人?唔係公司車,就係政府車吧?再唔係就唔使做的有錢佬。

呢班有錢佬你收佢錢?一架車幾多錢?牌費一年幾千到上萬,保費又幾千到上萬,加埋泊、勁貴的油錢等,俾得起的私家車車主,會怕你電子道路收費?再者,而下午三四時都塞,真係有體察民情,就會發現根本係貨車、搵食車做成。

如果政府人員真係有認真研究,就會發現每逢假期前夕,港島區特別塞車;電子道路收費之下,貨車就唔使送貨?鋪頭就唔使賣貨?外國來的客人就會同 Donald Tsang 一齊試下迫地鐵?唔好膠啦,你叫道大陸落來班高官人人坐巴士地鐵,我就支持你電子道路收費,好唔好?

香港人口由九十年代初,到而家增長左好幾成;可是自從十幾年前的西隧之後,最迫切的港島中部到九龍中部的交通樞紐,卻冇再起隧道。

點 解唔用西隧東隧?一班冇考察過現實情況的膠人,就以為隧道係加減收費可以改變;望下港島區的交通規劃吧,成個中環都冇「高速公路」,包括海皮果段「扮高 速」的干諾道中,最高限速都只係 50km 每小時,警察近年仲開始喜歡係果度捉「超速」添,於是大家在中環排排塞,去西隧?塞半個鐘去西環,點解我唔塞舊隧算?

行東隧?去東區又係塞半個鐘,去到九龍東入油尖旺,又係塞半個鐘,你話我寧願塞舊隧,定係塞東隧?

當港島係五線變成兩線,九龍入口有十四個收費站,最少四五條線分流走人,如果舊隧係四線行車,而唔係而家的膠硬兩線行車,香港的塞車最少減少三成。

再加埋用心去改善那些過時的硬膠塞車位,如加士居道天橋駁去西九龍走廊,只得一條線,成大堆貨車貨櫃車全部塞死哂o係果度;演藝學院東行,就因為去九龍的車塞死哂,得番一條線去東區,一條線去跑馬地,唔塞就假啦,咁多「東涌路」級數的「高速公路」,點可能唔塞車?

收埋成萬億盈餘,市區最重要的基建卻唔打算去改善;舊隧加兩線,工程學上根本冇難度,費用政府亦隨時用一年盈餘就夠,可是十幾年來打死唔去改善,仲反過來呃人,話電子道路收費可以減少行車,呢個係咩硬膠政府?

地 鐵起一條將軍澳線,就把地鐵東隧過海,改為先入油塘,目的係為左催谷自己的樓盤,卻置市民交通方便不顧,令東隧過海的時間,增加了五至八分鐘;由北至南, 由南至北,浪費市民大量的時間,對此政府不聞不問,一味叫人去塞地鐵,一味叫人塞車受苦,來來去去的解決方法,就係收多 D 錢?

最過癮 以前勁多人坐渡海輪過海,而家就不斷把碼頭搬到勁遠,經典的例子有天星,同埋當年的紅磡碼頭,原本碼頭就在火車站旁,每日都勁多人坐船轉火車;結果為左黃 埔花園而搬去黃埔,最後條航線縮到半個鐘先有一班船。把渡輪服務當係垃圾,不斷毀滅渡輪,推市民去坐車,而家又話塞車係太多車?成個海冇船你又唔安排渡 輪?

一個真正關心經濟的政府同政黨,就唔會提議呢類硬膠建議;如果真係關心經濟,就會明白交通改善了,交通舒適了,市民休息時間多了,工作力會改善,消費亦會增加,這樣簡單的道理,成班官就係無所事事左咁多年,仲敢厚顏出來提議 D 膠方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