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子女的反動是自救的希望。
葉一知
星期一的《鏗鏘集》,題目是「贏在起跑線」,探討香港家長如何讓孩子學習——孩子,是指零歲開始的孩子,一個連行也不懂的baby。
節目中,提及一套美國傳入的「閃卡教學法」(flash card),就是讓生字在嬰孩面前閃,他們便能吸收。家長說,希望孩子及早認識更多字……因為閱讀是吸收智慧的途徑……現在很多家長都偏向想小朋友這樣……
如果美國專家提出的閃卡教學法是一套好東西,為甚麼這套東西不早早納入美國的基礎教育呢?是美國人沒有你們華人識貨,還是他們沒有華人那麼多蠢貨?我是美國專家,也會來華人地區sell,因為大家都知道嘛,這裏的人口說愛國,卻崇洋得要命,而且夠蠢,只要專家是個鬼佬,加一個powerpoint presentation,用英文說出那種似是而非的理論,這裏的人便奉為至寶。愚蠢,本就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由教育到塑體,哪一家不是在針對愚蠢這個大市場?
美國有很多專家,不止有閃卡專家。2007年《時代雜誌》已有一篇報道,指使用諸如閃卡教學法讓小朋友記熟大量資料,只是一種kindercramming(幼園填鴨教育)。茲意譯幾段如下:
專家指,這類影響將來學習的重要技巧,是父母可以非常容易在家向孩子灌輸的東西,包括字母和數序。但這種直接保證不足以抵消教學商業的綽頭。
("The kind of skills that matter in affecting later learning are things parents can pretty easily convey to their children in the home." These include such basics as the knowledge of letters and the order of numbers. Yet such straightforward reassurance may not be enough to counteract the tutoring industry's bells and whistles,)
幼兒教育專家警告,家長期望太多太快。專家指最近的腦掃描資料顯示,兒童最早要到五歲才能閱讀。「揠苗助長在社會上、心理上和生理上毫無意義。成長早期能認出字卡不是閱讀,研究人員只視之為配對學習。那聽起來令人趨之若鶩,但那是白鴿也能做到。
(Child-development experts warn that parents are expecting too much too soon. Wolf describes how recent brain-imaging data show that children aren't ready to read until around age 5 at the earliest. "To hasten that process not only makes no sense socially or emotionally, it makes no sense physiologically," she says. Identifying a flash card at an early age isn't reading, Wolf notes. It's what researchers call paired-associate learning. That may sound impressive, but, she says, "a pigeon can do it.")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早期的學科訓練會傷害孩子成為終生學習者的能力。他引用一項研究,指學前緊密學習的孩子,畢業後將比常規托兒學校出身的更為焦慮和欠缺創意。「你想你的孩子成為老闆,還是一隻勤力的蜜蜂?」
(Child psychologist Roberta Michnick Golinkoff thinks early tutoring could hurt kids' ability to become lifelong learners. After citing a study that shows graduates of academically intensive preschools are more anxious and less creative than regular nursery-school alums,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ofessor asks, "Do you want your child to be the boss or a worker bee?")
片中的港大教授,也有近似的觀點。專家何其多,免費又有益的建議,很多家長都不聽,要你付多多錢報course的專家,卻總有人信十足。家長只相信閃卡教學法專家,不相信港大教授的意見,不相信那種教學只是一盤有綽頭的生意,也不會相信《時代雜誌》和《鏗鏗集》的探討,為甚麼?因為他們只相信自己的憧憬,一切都是「很多家長偏向想個孩子這樣」,而不是事實如此,也不是孩子想,家長也沒有能力去明白一個lifelong learner比一個給填塞了大量資料的孩子,更為難得和重要。
今天回看《時代》的報道,可以欣慰的是,愚蠢這個市場並不限於華人社會。
至於說到想孩子成為一個愛書之人,那請各位家長看看自己的書架,工具書不計,還有甚麼書?當中又有多少是你認真看過的?一個人會否閱讀,從來不取決於閱讀能力,而取決於閱讀興趣。家長們識字比孩子多,不少更是教育良好,為何不見香港是個愛書之城?家長們除了懂跟孩子讀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外,還能跟孩子分享甚麼書?四大名著?你看過嗎?還是官方每年推介那些十分政治正確卻不一定好的十本好書?家長們,你有資格提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嗎?不過話說回來,你們不正正因為看得書少,或看炒股書和八卦雜誌太多,才會相信甚麼閃卡學習法,才會相信孩子能背出圓周率餘數後百個數字就是叻孩子嗎?
零至一歲的任務,究竟是甚麼?記得多快閃卡是否就是成功的基礎?一部電腦,有多快的CPU,多大的硬碟容量,沒有資料,固然是廢,但一部電腦只有大量資料,卻只有一個運算拙劣的CPU,一樣是廢。再者,即使電腦的CPU多快,裝了多少個百科全書,在人類眼中,仍然只是工具,電腦最擅長替人類解決繁瑣而重複的運作,但它從來不能代替人類決策,也不會主動學習和更新,更沒有感情,不懂從情境中學習……
節目中有個家長,指大腦一遲起步,基本上發展就會削弱,如果你想他成為世界冠軍,你一定要從BB開始(教學)。我很相信,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是沒有人去背圓周率後的百個餘數,沒有人會記生物的學名,但原來他們的腦都給削弱了。
如果要贏在起跑線,其實沒有理由等待孩子出生後才起跑,應從孩子還是一粒精蟲開始便做功夫了。一心想兒女贏在起跑線的家長,先想想自己的成就和才華,是不是世界冠軍,符不符合優生學,不然,你的精子跑輸了舊同學的,最後還是輸了。那倒不如在配種時,由幾個男人的精子開始競爭(為了男女平等的「政治正確」,當然也要補一句:也可由幾個女人的卵子來競賽),誰真正跑出,誰不就贏在起跑線嗎?
但贏在起跑線便代表贏嗎?除非你預計孩子在十歲時染豬流感去逝,那麼贏在起跑線,確實重要,因為短跑很多時取決於起跑。但以年歲計,人生肯定是一場馬拉松。你沒跑過,看賽馬也會知道,有多少人、有多少馬,是在起跑線衝出後,一直帶到尾?有的,都是天才。但天才佔人類多少百比分?你不照照鏡子,想想自己是甚麼料子,認為自己孩子一定是天才?如果你孩子是天才,又需要你那麼多花款的教學方法嗎?
更何妨,人生也不如一場馬拉松般有清楚的名次。人生是不是要拿世界冠軍?人生的成就是不是能如此量化?正正因為人生裏其實沒有誰是第一,這個世界才顯得精彩。但家長的腦袋有問題,像電腦一樣不懂評估沒有名次和非量化的成就,才會出現今日的笑話,為將來埋下重重炸彈。
早前朋友告訴我,他朋友的孩子就讀很有名的小學,媽咪經常跟他說:不要做社會上失敗的人,一定要做個成功的人。
這個孩子,成功嗎?
有一天,這個孩子溫習數學測驗時突然大叫,有如鬼上身。據了解,這個孩子不開心時,會對公仔說心事,卻從來不會對父母說;這個孩子開心時,卻會把自己喜愛的偶像相片撕碎,儲在一個樽裏……
這個孩子,成功嗎?
究竟一個快樂的童年重不重要?一個孩童成為人肉字典機,沒有了快樂的童年,他將來的成就,會不會是自殺?人生之中,再沒有一個時期比童年時期更快樂。你不相信快樂的童年是成功的根基,即不相信人有童年陰影,那請你放手去摧殘孩子的童年吧。
各大學不如做追蹤研究,看看在這種幼兒填鴨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將來有何成就。但我知道那些家長不會合作,因為他心裏也害怕接受失敗,正如他們死不讓孩子在最能接受挫折的階段接受失敗。他們的孩子最終成不了才,也不會坦白告訴研究員。可是,如果這批家長認為,你們這樣做,孩子必然會成功,應該不會不敢證明給大家看吧?如果你自己也沒有如此信心,何以把自己的孩子,把這個社會最無辜的一群,拿來做實驗?
當然,說到這裏,又傷害了很多人的感情,家長又起哄:我們只是為孩子好,我們有甚麼錯?是的,這個世界有很多錯誤,並不是自己的惡意所致,而只是自己愚昩所致。你們沒錯啊,就讓我們看看將來這群孩子的成就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