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unknown
每次到中國公幹的時候,麥當勞就會成為我的飯堂。最近我看到除了沙律外,麥當勞多了一系列的夾餅;看來麥當勞真是致力加強「健康」形象。同一時間,我亦發現,星巴克最近擺放了不少支持環保的標語,看似一間關懷社會的公司。雖然以上舉動只是意思意思一番,但作為顧客,看到這些公司的改變,心裏總是舒服的。
現代管理人有新的課題,就是如何利用社會責任為公司賺取更大利益。我說「利用」,因為我不相信麥當勞真心為顧客健康著想而推行健康食譜。如果不是近年口碑太差、千夫所指,這些「健康」食品肯定不會出場。美國人最喜歡說「If it ain’t broken , don't fix it.」。星巴克較麥當勞早建立關懷社會的形象,例如支持有機產品、無煙區,售賣的咖啡有5%是公平咖啡等;但這些都是一連串抵制星巴克運動之後發生的事。如果星巴克支持公平咖啡,為何不把採購比例加至100%?
我雖然支持環保、社會公義,但我更加尊重運作一間公司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合法手段下為公司及股東賺取最大利益。「利用」社會責任為公司賺錢並無不妥,不懂得「兼顧」社會責任而令公司損失是管理失當。公司的社會形象高,就算不能因此吸引更多顧客,但如果能夠令僱員自我感覺良好、有型有款,也是重要得益。Google初出道的時候全身正義形象,員工有型,網民喜歡,是成功例子。
去年哈佛大學做了一些研究,認為在未來,這個「社會責任」可以是左右一間公司生死的課題,管理人不可不理。原因有三:
第一,人均收入增加,產品價錢不是選擇產品的唯一考慮,尤其以中產階級為目標的產品。
第二,普遍學識增加令消費者更關懷社會。
第三,單身一族及無子女的家庭增加,這班人將愛心投放社會。
上述趨勢在未來有增無減,大企業產品要得到認同,必須把「關懷社會費」加入公司預算之中。究竟做多少才有最大效益?課題太新,沒有答案,各自修行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