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部記憶區

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價值觀驅動主義的崛起

1. 價值觀驅動主義的崛起 [信報財經新聞] 2007-08-24 P13 時事評論 何靜瑩
時事評論
P13
1 . 信報財經新聞
何靜瑩
2007-08-24


價值觀驅動主義的崛起

  一位深得公司器重的年輕行政人員,覺得做累了而向公司請了一年無薪假期;先到歐洲各地滑雪,夏天到來時他便跑到冬天的紐西蘭及南美繼續滑雪,以兼職教人滑雪或晚上在餐廳剝薯皮,來幫補昂貴的旅程。
  另一位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做三幾年便會歇一年半載以恢復其創意和活力,又能趁機追求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她曾到北京大學的一個古文班當旁聽生,閑時與文藝界人士聊天,也會四處遊歷;聽說有一批老僧人是中國最後幾個可以演奏一種獨門音樂,便出錢出力找來一隊拍攝人員,以紀錄片形式拍下他們的藝術,送給他們和國家有關部門留為紀念,只希望這種文化遺產不會隨老人的離世而從此絕。
青年危機的現象
  也有人到加州的葡萄園及其附設的烹飪學校上課數月,然後開吉普車從英國出發,環繞非洲一圈,為時六個月,然後又回到管理顧問公司幹活。有一位朋友說他要體會什麼是聖經教導的愛人如己和關愛貧窮人,所以要到緬甸一周,住進一所孤兒院,以體驗貧窮和愛心的真義。
  我們看到年輕的打工拚命一族,愈來愈追求生活的平衡,工作到快要透支時,不是辭職,便是請幾個月至一年的無薪假期(sabbatical)到處遊歷。香港人不是很現實的嗎?為什麼出現如此現象呢?
  科技進步和持續和平的日子,令很多新一代的人能夠在短短的十來年,便能經歷到父母一代要用上超過二十年的時間才能達到的生活水平和世界觀。愈來愈多年僅三十歲的人,已享高新厚職。他們的工作性質多元化,使人閱歷廣、接觸面多,經常坐商務客位出外公幹,幾年間已遊歷過多個國家,所以很年輕已有一種什麼都到過、做過的感覺。
  現代青年人可以提早達到豐富的閱歷和優愈的生活質素,難怪他們不用等到中年就開始反省他們的下半生;「中年危機」猶如提早了十幾年臨到青年人身上,形成 「青年危機」(quarter-life crisis)心態和現象。
  「青年危機」所帶來的反應不一:有些人嘗試用更多的物質生活去挑戰自己;有些人卻會選擇暫時停下來,再造自己,回復生命氣息。選擇後者的人會愈來愈多,因為穩定和富裕的經濟環境給予青年人更大的空間去追求「後物資主義」的價值觀。
公益事業漸受重視
  所以我們看到近年有一個趨勢,就是人們對公益事業的重視。有些人開始覺得與其把所有假期放在高爾夫球場、海灘度假勝地,倒不如更有意義地利用一個長假期幫助別人。到山區學校教英文、到農村蓋房子、參加醫療部隊救災、訪問NGO的扶貧項目等,都成為愈來愈普遍的度假方法。
  很多人以為參與公益工作,只屬於工資高、家境好、具備經濟條件的人的新嗜好;或者只有成績不夠好的人,才會甘願加入工資偏低的NGO
  家境不算好、會考考獲九優的小師妹,拿到獎學金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國際關係,剛剛畢業回來。這樣優秀的人才,是各大投資銀行或管理顧問公司爭相招聘的對象。她的月薪可達四萬元,但她卻到非洲參加一個NGO的扶貧工作一至三年。我們還為她將會拿到高出一般NGO工資的八千元而感到欣喜。
  她的機會成本是四萬元,但我們反而為八千元的NGO薪金而喝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因為小師妹懂得把非洲扶貧工作所帶來的 非金錢回報,如國際閱歷、助人的滿足感、道德優異感等,算到其機會成本去?還是我們必須要用另一種價值系統去理解?
生命質素vs生活質素
  還是那個渴望到緬甸孤兒院學習愛人如己的朋友說得好:「很多人會抱消費者的心態去參與公益事務。低層次消費者會簡單地計算,捐款(或付出的勞力、時間)可以帶來多少金錢上的回報;高層次的消費者還會懂得計算非金錢回報,包括提高自我形象、國際視野、人脈網絡。不過,一個真正的公益人是價值觀驅動(values-driven)的:他重視生命的內在價值,追求的是「生命質素」。這種道德價值觀與一般計算回報的消費者心態截然不同!
  這種「生命質素」觀,無論出發點是孔子所說的「仁」,還是耶穌所說的「愛人如己」,都超越了物質主義的「生活質素」觀。在功利主義聲勢囂張的大氣候下,新一代人真的可以回到對價值的重視?
  我這幸福的一代,有空間、有自由去塑造生命的質素,去追求「後物資主義」的理想,對社會、歷史、文化有承擔。我們是driven by values,質疑driven by greed之說。我們渴求經濟發展 - 一種包含多元內涵的持續發展,能夠兼顧社會公義、關愛、民主、自由、環保、保育等價值。
  社會各階層應如何回應新生代價值觀的崛起? 價值觀驅動的新生代.二之一

信報財經新聞
P13 | 時事評論 | By 何靜瑩 2007-08-27
標示關鍵字

新生代價值觀帶來的衝擊


  我在上周五的文章先從香港新一代的個人層面,探討一個由價值觀驅動的新趨勢,而新一代開始追求個人的生命質素之餘,也對別人、社區、社會的生命質素有所承擔。這種個人層面的價值觀重塑,逐漸擴大到社會層面,對主流發展觀進行反思,並表述於政治訴求裏,要求香港的發展模式,由單一的地方本位的商業邏輯和經濟效益框框解放出來,進入一個新的、多元化的、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發展方向,讓發展同時兼顧文化、歷史、保育、生態環境、社會責任等這些已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的新生代價值觀。  很自然地,新生代價值觀給主流的發展觀帶來了衝擊。這種衝擊能對香港社會的更新和持續發展帶來正面和積極的效果,因為衝擊逼使人們反思哪些主流價值觀已變得過時,而需要更新。衝擊的存在,和對它有正面的處理態度,才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開始。

  這種多元視覺的開明價值觀的崛起,代表了僱主和政治決策者也需要更新思維及制度,正面回應僱員和人民的渴求。

價值觀驅動的市場供求

  先說來自私人企業的相關調較措施。愈來愈多公司開始轉變思維,並調整人事政策甚至運作模式和商業策略,以配合新時代的價值轉變。為了回應愈來愈多有價值取向的顧客的需求,公司逐漸變得更環保、更關愛、更有社會責任感。混合動力汽車、有機耕種、公平貿易等新產品和新營商模式,都反映了一個漸漸受價值觀驅動的市場供求。

  在員工管理方面,很多僱主以更靈活的政策,滿足人才對工作意義的追求。有些公司不介意讓員工離開幾個月去處理其「青年危機」,明白到給他們時間「再造自己」之後,他們會變得更有熱誠和幹勁;當他們擴大了國際視野和增加了人生歷練之後,更能豐富公司的整體資源;所以,有公司索性主動安排員工到自己資助的公益項目,做一段時間的全職義工。我們還看到一些機構的團隊訓練,混合了不少創新的公益意念,例如整個管理層用幾天的時間幫助一個孤兒院建房子,晚上圍火爐坐下來分享當天團隊合作的心得。

  很多人羡慕JSI公司的迅速發展:短短幾年之內能在多個國家開設分公司。創辦人Joel Lamstein坦言承認,這種國際性的擴展根本不是公司原初的整體策略。由於公司是一間為公共生機構或政府部門提供顧問及研究服務的社會企業,工資比一般私人機構略低;但卻能成功招攬及留住一批頂級人才,秘訣在於公司願意對員工的價值觀作出積極的回應。譬如當該公司一位員工認為在非洲某城市推動一個對他來說有意義、有挑戰性,而又符合公司的核心理念的項目的話,公司便會為了保留這位人才、保存他的積極性,而願意在當地成立分公司。

  不過,在政治的層面去回應受價值觀驅動的市民的需求就更為複雜,因為決策者還要考慮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的觀念;所以,公眾(不是有關官員)的廣泛認同和支持,才是價值推動者必須爭取的對象。以保育意識做例子,在酒樓、地鐵、的士、茶餐廳,不難聽到許多人認為皇后碼頭的清拆,不必要地動用了大量警力;為了二十個人的抗議,竟然浪費了那麼多納稅人的錢。這反映了文物保育的價值觀,除了衝擊向來以金錢挂帥的發展觀,有時也衝擊香港人普遍崇尚的合法程序、廣泛咨詢(儘管咨詢架構尚待更新)等核心價值。

  人們需要時間學習新的價值觀和改變固有的思維;所以要取得廣泛民心,積累道德資本,保育人士就要懂得控制每一次運動的「溫度」:溫度太低固然提不起大眾的關注,不能激發他們更新價值觀的動力,但溫度過高會超越人們的容忍度,反而令保育行動失去民心。

  在提升保育意識的溫度而言,保皇后碼頭人士以創新和理性克制的抗爭手法,令運動的溫度,保持在既能提起廣泛公眾關注,又能讓人容忍的範圍之內;這就創造了教育市民認識文物保育的最佳環境。單看振振有詞的官員如何走入群眾展開對話,警員清場時如何小心翼翼,兩大電視台抽調原有節目,以便現場播放警員清拆皇后碼頭的整個過程,還有過去一年間傳媒持續報道及討論有關保育的命題,就可以看到保育人士已成功地把保育議題提上社會及政治的議事日程

社會持續討論是長遠目標

  保育運動--或其他新生代價值引起的社會運動--的最終目標,是要維持有利環境,讓相關的社會廣泛地、持續地討論下去;這才能給與市民充足時間去重塑價值觀。當然,如何維持持久討論的溫度,需要保育人士對社會的反應時刻保持敏銳的觀察和判斷。

  保育運動是持久戰。來到這一天,保皇后碼頭背後的信息已清晰地滲入各家各戶(the point is made!)。有關人士要衡量:讓拖延清拆的行動繼續升級的話,會否反令市民生厭;是否應當見好就收,為長遠的保育運動積聚道德資本。

  價值觀驅動的新生代.二之二,二之一刊八月二十四日。  

沒有留言: